氣息:軀干站直,胸部放松地挺起,腿不能彎曲,面部肌肉一定要放松,不要有意識去吸入大口氣,直接用小腹的動作來數(shù)“1”(不是心中數(shù),而是口中念出來)數(shù)完后小腹立即回復(fù)原狀。再收小腹數(shù)“2”,再回復(fù)原狀,如此反復(fù)地數(shù)到“10”,或“20”,讓小腹靈活而有彈性,反復(fù)地收腹和還原,使下腹形成自動“換氣”。因為在小腹還原時,氣息已自動吸入,把吸氣練成下意識動作的好處在于“氣口”的靈活性,另一好處是無吸氣聲;數(shù)1、2、3、4、5的節(jié)奏可由慢而快。開始階段下腹肌肉會很“酸”,這是正常的。 當快速練氣適應(yīng)之后,可用連續(xù)數(shù)123或12345或12345678910,再逐步從1-10,或1-30;可數(shù)到50位數(shù)。下腹肌始終處于收縮狀態(tài)。這是鍛煉“保持”的基礎(chǔ)。 第二步可用音階來練氣。先用三度下行321(咪來哆);再是五度下行54321;甚至八度下行7654321,看下腹肌支持能力而定。下行適應(yīng)了,可改練上下行三度音階12321或五度上下行123454321甚至九度上下行1234567i2i7654321,一切量力而行。關(guān)鍵是鍛煉收緊小腹的支持余地。 練下行音階時,小腹只需收一下即可,練上下行就要求在上行時加強下腹肌向上“頂”的力量,下行時只需保持可;練八度上行當然需要更大的下腹向上“頂”的力量,總的感覺就好像把自己的重心不斷向上提,切記這個練習不是為收腹而收腹,而是為了讓胸廓張開,輔助動作是收緊臀部,這種基本功和練舞蹈的基本功完全一致。練音階時用什么元音為好?用m,因為Hm要求收縮聲帶,可為下一步的發(fā)聲訓練做好準備,這是一、步。 當“換氣”的習慣建立之后,必需把訓練重點放到張開兩肋上去了,也就是在收腹發(fā)音的同時,有意識地“撐”開兩肋,就如同手風琴的風箱那樣拉開,這是呼吸訓練中難練的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,兩肋的骨框架比腹肌更有支撐力,光靠小腹支撐的能力時有限的。 完成氣息控制的后一步是鼓上腹,在做這個動作時,必需帶動腰圍四周的擴張,此時的橫膈膜才真正起到了“水閘”的作用。 以上三個階段的氣息訓練,可以理解為一個整體的三個階段。也可以分為三種獨立的呼吸方法,因為通俗唱法有層次性,對于像一些音域?qū)?、力度對比度特別大的歌曲,要求強有力的氣息控制。但對音域窄,不要求強烈氣勢的歌曲,就是用呼吸的一、階段也足夠應(yīng)用了。
由于保持氣息這句聲樂術(shù)語,經(jīng)常造成錯覺和誤解為“迸氣”、造成氣息僵化,反而破壞了歌唱的流暢。所以使用“氣勢”(象征一種動態(tài)中氣息)這個名詞或許更恰當。 至于為什么不講吸氣?理由很簡單,因為歌唱是在“呼氣”狀態(tài)下進行的,吸氣是人的本能,不吸氣人就會死亡。所以把太多的精力去研究核心吸氣的話,結(jié)果往往弊多利少,許多錯誤的呼吸方法都來自于對“吸氣”的強調(diào),永遠不必擔心體內(nèi)無氣。任何歌唱藝術(shù)都有一個共同點——氣不在“吸得多”而在“吸得深”。用小腹作為“力點”,兩肋為“支點”不是已很“深”了么!小腹也就是丹田。氣勢的“保持”建立在一種意念上,決不是保持在某個不變的軀干姿勢上。這個意念可以理解為不斷地在“加氣”或“提氣”均可,不論上下腹肌在歌唱中如何不停地運動著,摸上去均是有彈性的,不是僵硬的。 雖然說歌唱是呼吸的藝術(shù),這只是說明屯氣息在歌唱中的重要性,決不能理解為正確的呼吸方法就是正確的歌唱方法,不論何種唱法模式,發(fā)聲方法的正確與否遠比呼吸方法與否更重要,上述的有關(guān)氣勢的入門訓練只能說是歌唱的一種“準備”而已。只有當發(fā)聲方法的調(diào)節(jié)被歌唱者充分掌握之時,氣勢的功能才能被充分體現(xiàn)出來,初始階段的氣息訓練是歌唱的準備。 上述的呼吸不是一種氣功訓練,歌唱中所要求的“氣感”,和氣功的“氣感”性質(zhì)完全不同?!皻飧小辈粌H是歌唱者的自我意識,也是聽眾能感覺到的具體效果,聲樂術(shù)語“聲音靠在氣上”是指一種具體的“效果”,在唱者的自我意識上覺得胸腔中有“回聲”的感覺。在聽者說來,聽到的聲音明顯帶有“混響”的效果。“氣感”是通過聲音來感覺的。